原标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陈永敢:
(资料图)
努力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货架”
日前,临近中午饭点时间,海南日报记者走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陈永敢的办公室,只听见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不绝于耳。“咚咚咚”,直至听到敲门声,陈永敢才从电脑显示屏前探出头。
正值毕业季,陈永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些天他办公室里的来访者不少,面对像记者这样的“门外汉”,陈永敢也做足准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述,来阐释自己近些年来的科研重心工作。
陈永敢致力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已有十余年。为了收集南海沉积物样品,丰富我国岛礁沉积物资源储备,他需要经常出海,因此也结识了不少渔民朋友。“这些年,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利润越来越低。”闲聊时,渔民无意间的“吐槽”,陈永敢却记在心里。
从小在乡村长大,陈永敢深知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于是,他把研究方向对准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换言之,就是既要降低养鱼的‘口粮’成本,又能让它们吃得饱吃得健康。”陈永敢说。
在过去,人工养殖鱼的饵料大多是捕捞来的幼杂鱼。近年来,人们把小鱼加工成鱼粉来喂养,从而实现“大鱼吃小鱼”。陈永敢介绍,以正常生长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为例,其生长过程需要大量蛋白质,从野外大量捕获低值鱼加工成鱼粉喂食,容易造成海洋生态紊乱。
“大豆蛋白具备蛋白含量高、价格低廉等特点,以价廉质优的大豆蛋白降低甚至是完全替代鱼粉,是确保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陈永敢说,但饲料中大豆蛋白含量增加后,石斑鱼又面临难消化大豆蛋白等问题。
科研就是如此,要爬过一山又一山,突破重重难关。于是,陈永敢带领团队,针对肉食性鱼类对植物蛋白消化率低的问题继续攻坚克难。
从发现新问题,到初步研究出解决技术需要多久?陈永敢和团队给出的时间是:5年。
“团队采用菌群结构分析、蛋白降解菌分离与鉴定、荧光蛋白标记、添加益生菌饲养等方法,反复试验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菌群对大豆消化的影响,开发一套调控肠道菌群提高石斑鱼消化大豆蛋白能力的技术,这对于丰富鱼类营养学理论及提高大豆蛋白在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陈永敢说。
回望这些年的科研经历,“10个实验9个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团队的“大家长”,陈永敢带领团队一次次不断尝试,勇攀科研高峰。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套调控肠道菌群提高石斑鱼消化大豆蛋白能力的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货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及未来的研究,陈永敢和团队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我们将不断寻找新的解题思路,让研究成果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