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
匠人们的恬淡工作生活
令多少人心驰神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
崧泽文化研学系列之“文物修复课堂”
让广大市民体验和感受现实版的
“我在崧泽遗址修文物”
“如果说器物的破损和残缺是一种丑,金缮技艺则是用合适的脉络将美从丑之中引诱出来,这一修旧如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优雅诗意的转换,修补不再是一种遗憾和将就,而是赋予老物件一次全新的生命。”沿瓷器裂隙走势以金粉进行覆盖装饰,完成了自己首件金缮技艺作品,市民朱桂梅对于文物修复有了全新的理解。
文物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从不同角度让文物“活起来”,让参与者们遇见文物重生的美好瞬间,让历史文化真正可持续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圈”。依托青浦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作为赵巷镇崧泽文化研学暨非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文物修复课堂”正式亮相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课堂将文化习俗、文物展品、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美好生活,引导市民们通过研学文物修复艺术,探索崧泽文化的品牌价值,体验传统文化技艺之美。
“文物修复要遵循四大原则:一是忠实于原物的形貌;二是使用有效的修复工艺和原材料;三是做详细的修复记录;四是做到‘修旧如旧’。”上海中国书法院篆刻艺术中心副研究员、青浦区悦益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的杨一是“金缮莳绘——瓷器传统修复”课程的主讲人,作为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人,此次面向普通市民授课,杨一围绕金缮的由来、金缮艺术魅力、古瓷文物修复等主题,设计了通俗易懂的内容,帮助市民能够在不到2小时的课堂中,了解金缮、锔瓷等传统修复技艺的来源和发展,并动手体验金缮修复的全过程。
金缮技艺作为传统的瓷器等文物修复技艺,也是文物保护过程中重要的非遗体现,金缮意为髹金缮物,由明代名漆工黄成《髹饰录》记载泥金彩漆工艺演变而成,需经历拼接、补缝、抛光、调漆、装饰5个步骤,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为破碎的陶瓷器带来新的灵魂。金缮不仅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并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甚至超脱器物本身的使用价值,进而升华为融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传统技艺。
“想要探秘崧泽文化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出土的器物残片中,感受到6000年前先民的浓厚生活气息”,市民秦婕妤是一位文化爱好者,浏览沪上各大博物馆是她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听说能够在崧泽遗址上体验和学习文物的修复技巧,秦女士也展现了极高的热情,认真记录、主动提问,确保每个细节都能掌握,秦婕妤说:“非遗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高雅的艺术,掌握修复文物的技巧,对于我们阅读古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非常诧异自己能够在老师带领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作品,这次崧泽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文物修复等于给了文物第二次生命。能让一件文物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文物修复工作重要的价值所在,希望市民在‘文物修复课堂’上亲自动手体验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激发起大家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崧泽遗址上的‘原住民’们,能够在学习和探索崧泽文化同时,传承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技艺以及文化艺术,将文物保护观念根植于心。未来,我们将继续结合非遗进社区等主题,让崧泽文化能够以多维度地呈现,持续带领基层各村居的朋友领略‘上海之源’的魅力。”赵巷镇文化体育旅游中心群文干事朱刚介绍道。